视频: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杰做客荆楚网《名医话健康》栏目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记者 林琳 范天汝 通讯员 李蓓 马遥遥)大脑,作为人体掌控着记忆存储、睡眠节律、运动协调、语言表达及感官感知等核心生命活动,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。9月16日“中国脑健康日”,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杰做客荆楚网《名医话健康》栏目,以“守护生命中枢”为核心,深度讲解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突破,并系统介绍脑卒中与脑肿瘤的科学防治知识,为公众带来一场专业、实用的脑健康科普。
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杰做客荆楚网《名医话健康》栏目。记者 林琳摄
(资料图片)
“豆腐”上绣花,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
“神经外科手术常被比作‘在豆腐上绣花’。”马杰形象地比喻,道出了神经外科手术的高难度的精密性。
他进一步解释,大脑组织柔软如豆腐,却密布着交错的神经纤维与脆弱的血管网络,每一片脑组织都对应着特定的生理功能,哪怕只有0.5毫米的误差,都可能造成患者偏瘫、失聪或失语。“手术既要像‘绣花’般的精细,更要像‘排雷’般的谨慎。”
谈及神经外科手术的“高风险”特性,马杰的语气尤为凝重:“大脑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,一旦发生损伤,5分钟内就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坏死。”
为应对风险,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建立一套高效的“急诊快速响应体系”:患者到院后迅速启动多学科评估,完成头颅CT检查以明确病灶位置与出血量,麻醉科、影像科医生同步介入会诊,制定个性化方案,确保“检查-沟通-手术准备”同步推进,最大限度压缩救治时间。
科技赋能,毫米级精准“护航”手术
如今,科技大幅提升了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。马杰介绍,手术机器人、术中导航、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,已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“得力助手”。
手术机器人如同“第三只手”,在脑出血微创引流、垂体瘤切除等手术中,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;术中导航技术则如“脑部 GPS”,术前通过CT与磁共振影像构建三维脑部模型,术中实时定位病灶位置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,确保手术安全;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在术中实时“报警”,保护关键神经功能。此外,荧光造影技术可帮助医生评估血管状态,显著降低术后风险。
捕捉脑肿瘤信号,揭开身体“隐藏警报”
脑肿瘤早期症状的“隐匿性”与“迷惑性”,往往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马杰结合临床经验提醒,脑肿瘤的症状与病灶位置密切相关,若肿瘤生长在功能区,会直接导致对应功能异常,“比如长期记忆力减退、经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,或语言表达突然不流畅、与人交流时‘话到嘴边说不出’,若这些症状持续出现且无明显诱因,就需警惕脑肿瘤可能;但如果是短期不适,多与作息紊乱、精神压力大相关,无需过度恐慌,及时调整生活状态即可。”
他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:曾有一名女性患者长期受月经不规律困扰,多次进行妇科检查均未找到病因,辗转就医后经脑部检查,才确诊为垂体瘤。结合患者病情,团队为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。术后患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,半年后成功怀孕,特地带着锦旗回到医院,向团队表达感谢。
对于网友关注的“50岁老人容貌变化、皮肤粗糙、口唇增厚”问题,马主任明确指出,这可能是生长激素腺瘤的典型表现,此类肿瘤会导致体内生长激素过度分泌,除外观变化外,还可能引发心肌肥厚等并发症,严重威胁健康,“一旦出现这类症状,需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后尽早治疗。”
“大脑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器官,每个人都是自己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”马杰主任呼吁,市民要保持规律作息、健康饮食、定期体检,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,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“生命司令部”。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