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1日,完全适应野生环境的小鸳鸯。
5月1日,鸳鸯妈妈外出不归逾月,工作人员将鸳鸯蛋从人工巢箱转移出来。 (受访单位供图)
5月14日,刚破壳2天的8只鸳鸯宝宝在29℃恒温室中。
(相关资料图)
5月21日,工作人员投喂饲料。
6月5日,逐只称重体检。
6月12日,8只鸳鸯幼雏均度过满月关键期,在该县大堰林场模拟自然环境场中展开适应性训练。
野性十足。
身背太阳能定位仪的小鸳鸯水中撒欢。
自主觅食。
图/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
通讯员 王丹 王倩 可依
7月21日,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精心辅助繁育的8只鸳鸯,在大堰林场水域展翅飞翔、自在觅食。
经过科学野化训练,这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全面掌握游泳、飞翔、自主觅食与野外栖息等生存技能,标志着远安在珍稀鸟类保护领域取得重要突破。
去年冬季,沮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改善候鸟的繁殖生境,在林间安装了26个人工巢箱,其中20个配备智能监控系统,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可实时观察到巢箱中鸟类的繁殖动态。
今年3月29日,智能监测系统发现1只野生鸳鸯入住06号人工巢箱并产卵,但亲鸟意外离巢,直至4月30日仍未归来。为确保珍贵的鸳鸯蛋顺利孵化,管理处紧急实施专家建议的创新方案,于5月1日将蛋转移,由母鸡承担孵化重任。5月12日,8只鸳鸯宝宝成功破壳,在林业局恒温室开启生命旅程。
6月12日,满月的鸳鸯幼雏转至大堰林场模拟自然环境。通过强化水域活动、野外捕食等适应性训练,其游泳速度、觅食能力(能绕固定区域多圈觅食)及规律作息(夜间集中栖于池中石头)显著提升,平均体重达约220克,为野外生存打下坚实基础。
7月初,相关部门邀请北京专家专程来远安进行评估,并为其中1只鸳鸯安装了太阳能追踪定位装置,为后续科学研究和种群恢复提供珍贵数据。目前,8只鸳鸯羽毛颜色渐显成鸟特征,体型愈发健硕,各项指标均达到健康标准;据该管理处介绍,待9月专家团队再次综合研判其生长状况后,将制定下一步科学养护规划,助力该批鸳鸯顺利回归自然。
新闻背景
鸳鸯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极为敏感,其种群数量被视为生态“晴雨表”。
近年来,远安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,每到秋冬,包括鸳鸯在内的众多野生鸟类纷纷选择此地越冬栖息,鸳鸯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。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