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冶氢能公交车上路,方便市民出行。 (本版图片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摄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程良友 但超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7月15日8时许,大冶北站公交场站,一辆白绿相间的公交车安静地驶出站台。“没有颠簸感,坐起来很舒服。”一位乘客说。
这辆公交车身上,醒目地标注着“H2”以及“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”等标志和字样。车内电子屏幕,动态显示途经站点,科技感十足。
今年4月,大冶33路公交线首批12辆氢能源公交车上路。“一辆氢能源公交车,加满氢能,可以行驶300公里。”大冶市公交集团安全生产部工作人员张文说。
位于大冶东高速路口附近的综合能源站是氢能公交的加氢站,是湖北首个“近零碳”绿色能源站,集加氢、加油、充电和综合服务为一体,每年可提供750吨绿氢加注,是我省目前加注能力最大的加氢站。
一辆氢能公交车进场,工作人员核对车辆型号、氢气容量等信息,将加氢枪插入车辆加氢口。加氢过程中,智能监测系统对氢气压力进行实时监测,“10分钟即可加满氢,像加油一样方便。”
氢能生活还走进校园。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,蓝色的氢能两轮车在校园里驰骋。师生通过小程序扫码,就能享受零碳出行带来的高效便捷。
“30秒快速换氢、续航里程90公里,零下10℃低温续航不打折。”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,首批500台氢能两轮车上月在该校投运。该车由公司自主研发,搭载众宇氢燃料电池系统及低压固态储氢系统,采用轻量化电堆和智能化电控系统设计。
在大冶,废弃矿山荒坡光伏发电,将水电解成纯度99.99%的氢气;岩洞储氢技术让废弃矿山变身“氢能仓库”;加满氢能的新型公交车,奔驰在街头……一条“制、储、输、加、用”氢能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。
作为新“风口”,各地为争夺氢能项目,竞相提供税收、土地等超常规政策支持,制氢关键工艺电解槽等细分领域企业数量激增。受氢气自身特性等制约,氢能产业面临制氢成本高、储运难等技术难题。而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不足,成本高企问题凸显,生存压力增大。大冶市另辟蹊径,构建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,一批氢能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并实现商用,带动了生产端良性发展。
大冶市氢能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刘妍说,借力武汉理工、华中科大等科研院校优势,为入驻企业提供最新技术成果,不断降低氢能装备成本,引导氢能储运装备、膜电极等一批精品项目落地,为氢能产业积蓄动能。
黄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构建氢能“制、储、输、加、用”全链条,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降低终端用户用氢成本,持续释放出氢能商业化发展潜能。
手记
以资源换产业,曾是不少地方的招商举措。与氢能供给能力相比,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,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,导致现有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竞争。黄石利用光伏绿电生产氢能,推广应用到矿场、园区、学校、公共交通等,既消化了氢能,积累了数据和技术,又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走出一条氢能发展新路径。
凡注有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或电头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稿件,均为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,并保留"实况网-重新发现生活"的电头。